(2011—2015)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2008-2020)》精神,结合我院自创办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现状及“十二·五”期间发展需要,特制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本《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阐明了学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任务和措施,是学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一、学院的创建及发展成就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于2002年由广州大学和广州世纪华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独立学院。2009年合作方广州世纪华软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广州盈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学院自创办以来,在母体高校广州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全国综合实力20强独立学院”、“优秀专业特色独立学院”、“十佳和谐校园”、“全国二十强品牌独立学院”、“21世纪亚洲最具发展潜力的教育机构”等荣誉称号。
2006年,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年,学院实现了“走出广东,面向全国”招生,在校学生达8831人;至2011年,学院共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达11343人,其中本科生9476人(占83.54%)、专科生1867人(占16.46%)。(以省厅高基报表为准)。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升,不仅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而且直接带动和促进了我院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学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广东省和广州市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
(一)教学
学院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适应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规范化应用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大胆地在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中率先实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教学、行政、学生管理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建设规范、有序,充分发挥了学分制和IT专业群的优势。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结合自身定位与软件学科办学特色,顺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充分结合市场的需求,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数码游戏、软件测试等新兴专业方向。目前,形成了以软件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技术、动漫设计、游戏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等为核心的优势专业群。2010年,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同时软件工程被评为广州市特色专业。
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下,逐步增加投入,并强化科学的教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掌握与运用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的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
学院每年拨出专款,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并对获奖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各类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大学生竞赛活动开展得热烈而扎实。2008—2011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达260多项。如在2011举行的全国高校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中,我院共获得省级特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囊括了广东省独立学院的全部奖项。
(二)科研
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2008—2011年间,学院共投入270多万元作为科研基金,支持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全院教师共承担省、市、院级教研课题64项,其中省级7项、市级4项;承担科研课题92项,在研经费385万元。共发表科研论文967篇(其中四大索引收录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60篇,年人均论文0.45篇;出版著作99部、教材61部。有4项科研成果被转让或采用。
学院还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考察活动,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学素养。
(三)师资队伍
学院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第25号、26号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完善用人制度,提高教职工待遇,稳定骨干教师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保障了教学正常运行。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学院不仅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学术造诣高的学者和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还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外出继续深造,攻读学位,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并逐步担当起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任。
至2011年,学院有专任教师529人,生师比为19.68 :1 (专科生数按照0.5计算);师资结构相对合理,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41人,占教师总数26.65%;有讲师职称的教师221人,占教师总数41.78%;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242人,占教师总数45.75%。
(四)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503.8亩,先后共投入4.4亿元,建立起一批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楼、教师办公楼和学生宿舍。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0.85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9.57平方米。
学院有公共实验室21个,专业实验室58个。2011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4047元。学院拥有各类图书66.5万册、期刊303种、中文电子图书103万册,生均图书58.6册。学院共有室内运动场地(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0.19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4.35万平方米,较好地保证了教学的需要。
学院先后投入1千多万元进行校园网建设。历经多次扩容、升级和改造,目前已建成了万兆骨干、千兆楼层、百兆桌面的大型校园网,同时WIFI无线网络已覆盖图书馆、阅览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区域;校园网骨干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关键节点已支持IPV6,实现了楼宇间的100%光纤互连和楼内综合布线;我们既有DNS、Mail和FTP等基础网络应用,也有自行开发的数字管理系统、各种直播点播视频系统等的复杂应用,数字化校园初步建成。入网用户数近1.2万。
(五)管理体制
在管理体制上,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院最高领导机构,由合作双方与教职工代表组成,依法行使聘任、解聘学院院长,修改学院章程,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和审核预算、决算等职权。学院领导班子亦由合作双方的代表组成,院长执行学院董事会的决定,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负责学院日常管理工作。学院重大问题由院务会集体讨论决定,并报董事会批准。领导班子整体情况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分工合作,团结高效,依法治校,和谐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学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在校园规划、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得到了一定范围的社会认同。2013年,学院将迎来教育部、广东省对学院的本科教学评估,这不仅是学院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也是一次严峻挑战,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我院在办学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集中力量努力克服困难,迎来学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春天。
(一)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将要在2020年后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15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36%。然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经费短缺,使公办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制约,独立学院有着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结合国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要求,我省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产业结构要全面升级,各行业均要谋求自主创新式的发展,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要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培育创意产业集群,在交通、信息等多个行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均需要大批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经济社会需求与我院的专业设置与发展非常吻合,同时,也为我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挑战
1、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生源数量将逐渐减少,独立学院将面对着与国内公办高校、其它民办高校以及境外高校的激烈竞争,必将使高等教育市场分化,优胜劣汰。因此,办学思路的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条件的改善,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都成为学院能否赢得生源、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这些方面,学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急需改善与突破之处,应予以高度重视。
2、制约学院长足发展的许多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如学院高职称师资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教职工事业的归属感、主人翁意识有待增强;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与开拓能力有待提高;学科与专业建设面临着合理规划、优化配置、提升水平的艰巨任务;教学基础建设需要持续增加投入,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有待完善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课程建设、实习工作、校企深度合作需进一步加强;校园基础建设任务仍然繁重,需持续加大投入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无疑将制约我院未来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院“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国家的教育法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引领下,秉承“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特色办学,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成长为根本,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坚持制度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出贡献,在5—10年内使我院进入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二)办学定位
我院的办学定位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立足广州,面向珠江三角洲,辐射全国;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展IT类专业群;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托,走和谐发展、特色办学、质量立校之路;在母体高校广州大学的扶持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IT类专业群为依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型独立学院。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特色办学,质量立校,培育“生生日新、德业并举”的校风和“专通相融、崇实崇真”的学风。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科研水准, 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广东省本科教学评估与验收;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我院建成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跻身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知名独立学院。
具体目标:
1、基本教育规模、学科与专业建设
到 2015年,达到在校生规模为 12000人左右的全本科层次教育。本科专业总数达到 20-25个,涉及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建成院级重点专业 8-9个;争取建成市级特色专业 3-4个,省级特色专业3-4个。学院在重视专业建设的同时,高度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要继续将思政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同时要加强思政课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思政课四门主干课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并力争有一门思政课建设成为省级优质课或精品课。
2、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为重心,力图构建一种开放灵活的教师管理模式,激发老师的活力,采用“以引带培、引培结合”的模式培养专业学术骨干,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富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专职教师达到667人,兼职教师不超过专职专任教师总数1/4;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占30%,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的达到75%;到“十二·五”期末,全院计划评选院级教学名师8-10名,争取有3-4名教师获得省、市级教学名师奖。根据学院发展和教学需要,引进10名左右有博士学位或者有教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
3、教学基本设施建设
建成院级重点实验室5个,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五年内再建10个校内实习基地,50个校外实习基地,新发展10家企业作为学院产学研合作伙伴,能满足教学和学生实习需要。至2015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投入达到6000万元,生均值达到5000元。
4、校园基础建设
至2015年,学院校舍面积总达到25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规划期内计划建成约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另将1万余平方米的生活用房改造成为教学行政用房。改造升级原图书馆、阅览室、中心书库等约5500平方米的教学辅助用房条件。在生活用房方面,拟建设约1.5万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教工食堂,以改善教职工生活工作环境。
四、“十二•五”期间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特色办学,质量立校”。秉承“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校训,弘扬“重素质、重能力、重特色、严管理”的办学传统,培育“生生日新、德业并举”的校风和“专通相融、崇实崇真”的学风。
学院的办学特色是:经过全校师生较长时期的共同努力,培育和凝练“以IT类专业群为依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二)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立应用性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坚持面向社会,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明确专业发展战略,做好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科学定位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专业体系相对完善、各专业相互匹配、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采用灵活机制,建设重点专业,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建立专业发展的监督与评估制度,健全专业评估体系,初步形成专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开辟学科发展新局面。
坚持发展应用型本科专业。在现有18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计划新增本科专业2-7个,使我校本科专业的总数达到20-25个。大力加强新办本科专业建设,每2年对新办专业进行一次办学质量检查评估。加大新办专业的投入,在师资队伍、图书资料、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向新办专业倾斜。促进新专业健康发展,提高新专业在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方面的竞争力。
加强名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建设,形成3—5个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覆盖面广、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强势专业群,丰富学院办学特色的内涵。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8-9个院级名牌专业、3-4个广州市特色专业、3-4个省级名牌专业或重点专业。
学院在重视专业建设的同时,高度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要继续将思政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同时要加强思政课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思政课四门主干课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并力争有一门思政课建设成为省级优质课。在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条件、教学投入、办公场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力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观念,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强化课程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健全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已有1门市级精品课程、30门学院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60门。每年建设1-3门双语教学课程,力求在2015年使双语教学课程达到5-8门。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院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争取新建50个校外实习基地和10个校内实习基地。坚持产学研结合之路,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科研的结合,并以此促进实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益,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500万元,建成院级重点实验室5个,院级实验教学师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为重心,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在管理服务上构建一种开放灵活的教师管理服务模式,激发老师的活力,采用“以引带培、引培结合”的方式培育专业学术骨干,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富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在传统学科与专业方面,依托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从各大高校中引进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带领青年老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在一些正在发展的新兴专业,如动画、物联网等,通过与相关的企业、研究所的深度合作,与实践基地合作开发共同项目、学术讲座、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学院出台相应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等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各项科研、教研中去;落实相应科研经费的支持与扶持,让年轻老师在教学与科研中获得成长的机会。
到2015年,专职教师达到667人,兼职教师不超过专职专任教师总数1/4;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占30%,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的达到75%;到“十二·五”期末,全院计划评选院级教学名师8-10名,争取有3-4名教师获得省、市级教学名师奖。根据学院发展和教学需要,引进10名左右有博士学位或者有教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
(五)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学院管理机制。明确学院董事会、院领导、学院党委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规则清晰、沟通及时、决策迅捷、执行有力。明晰产权,理顺独立学院、母体高校、学院投资方三者关系。
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类管理规定及办事程序,规范各项管理。完善干部任用和考核制度,加强对管理干部的培养、管理、监督和考核,着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其服务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使管理工作适应学院的发展要求,建设一支踏实工作、乐于奉献,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的管理队伍。
(六)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和后勤保障投入力度,继续进行校园美化、改造工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加大对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进一步做好补充和更新图书资料的工作,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功能。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在满足教学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科研工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十二•五期间,按照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建设院级重点实验室10个。至2015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投入达到6000万元,生均值达到5000元,总值比2011年增加1409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量达96万册,生均达到80册,比2011年增加29.5万册。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至2015年,学院校舍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3.5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加快图书馆建设进程,争取在本科教学评估前完成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图书馆。另将1万余平方米的生活用房改造成为教学行政用房。届时教学行政用房达到13.9万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3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达到11.6平方米。改造升级原图书馆、阅览室、中心书库等约5500平方米的教学辅助用房条件。在生活用房方面,拟建设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教工食堂,以改善教职工生活、工作环境。
继续进行校园美化、改造工作,实现校园的生态化、人文化和数字化。加快我院流溪河河岸改造工程,建设校园标志景观等,创建一个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一流绿色生态校园。至2015年,学院总投入达到5亿元,保持零负债率。
(七)进一步开展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工程,加强学风、教风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校训,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要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规范,倡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育“生生日新、德业并举”的校风和“专通相融、崇实崇真”的学风。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坚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团学组织、社团文化、学生公寓和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创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条件与环境。
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以师德修养、爱岗敬业和教书育人为主体,全面实施师德和教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有效的监控体制,形成优良的教风。
(八) 建立开放的就业工作机制,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国际服务外包政策,建立多渠道就业市场,将网络服务与实地考察、流程服务等有效融合,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集体备课等教学教研手段,逐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提高自身能动性。同时,加大就业科研及更高层次平台建设力度,促使就业工作更高前瞻性视角,创新就业服务。
“十二·五”是学院全面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时期。学院的发展必须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我们要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学院的“十二·五”改革与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实现我院的远景发展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